點擊數:10332018-03-19 16:42:22
藝術簡介
曾滌塵,1941年生于湖南長沙市,祖籍江西。現為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從上世紀60年代后期起,連續參加多屆湖南省美術博覽會,還多次參加油畫展,作品被海內外藏家廣泛收藏。2005年2月在長沙三畝地美術館舉辦個人油畫展及油畫作品拍賣會,廣受好評。如今,曾滌塵被業內人士譽為“色彩大師”,所繪風景、人物等油畫作品采取當代表現手法,融中外藝術于一爐,形成一種激情的畫風。
圖文欣賞
文/鄧瑩
走進長沙市萬家麗路旁的一家小院,沒有洋房小樓的華麗,也沒有亭臺樓閣的優雅,只有門前翠綠的柳條在陽光中輕靈飄舞,溢出一股脫離塵囂的幽靜。這便是“色彩大師”曾滌塵的工作室。
初見曾滌塵,一位年近古稀的清瘦老人,高大的個子套在一件白襯衫和西裝短褲里,短褲上還殘留著一些色彩的印跡,整個人仿如一潭平靜的池水,沉穩憂郁,當真人如其名,滌塵于世。曾滌塵四歲起即跟叔叔(畫家)學習素描,青年時期在湖南師范大學油畫系學習,專攻前蘇聯銀灰色調風景畫。后到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逐漸轉變成運用“狂草”般的筆觸和強烈色彩結合的畫風。
現在,六十八歲的他剛剛才從“重走長征路”的活動中回來,略顯疲憊的眼神中卻依舊閃耀著光彩。在這次由全國水彩寫生網、廬山學術學會和一些知名網站共同組織的活動中,曾滌塵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名畫家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歷經一個多月,跋涉二萬五千里長征,與革命先烈們親密接觸,親身體驗這種艱辛后的巨大幸福。他輕輕撫摸水彩畫粗略的痕跡,陷入了回憶。炙熱的驕陽下,他濕透的后背上依舊扛著畫架,抹了抹汗水浸潤的雙眼。找了個陰涼的地方,他看著眼前的景物再回想當時紅軍長征的一幕,帶著節奏在畫布上揮灑水墨。知了的叫聲此起彼伏,此時他仿若獨立于另一個世界,眼中只有他的畫,安靜得讓人不忍心打擾。夜晚,他便在燈光下靜靜地把弄自己的手繪卷,有時甚至畫到凌晨兩三點還不知疲倦,第二天依舊在天蒙蒙亮時踏上長征的旅途。
縱觀他的畫室,其中數以百計的長征手繪卷和水彩畫將氣勢宏大的長征旅途再現世間。或是五嶺逶迤中的細浪翻滾,或是四渡赤水的艱難困苦以及與敵人搶奪鐵索橋的驚心動魄,又或是沿途的人文風貌,都在水墨的映襯下展現得淋漓盡致,線條的勾勒依靠亮麗的水彩而涇渭分明。生動的人物風景水彩畫,沿襲水墨的飄逸,在意象和具象間不斷轉換,令人拍案叫絕。手繪卷上粗糙的質感,透過人物夸張的表現手法,朦朧中依稀可見人物的內心,清晰得可以碰觸,卻有強烈的感覺滲入指尖,令人感同身受。
長征中的艱辛遠非常人可以忍受,需要莫大的勇氣。這就如同他在藝術的高峰上風雨兼程六十多年,即使孤身一人,他依舊癡迷在畫的世界,于無限的藝術長征里,找尋常人無法體驗的痛快。畫畫如他所說是他生活的全部,炎熱的天氣即使沒有空調,他也能幾個小時都窩在幾十平米的畫室里作畫,兩耳不聞窗外事。堆放在桌上五顏六色的調色板和散落的畫筆似乎還在無言地訴說幾十年的老故事,整齊擺放在地上、墻上的作品,色彩沿著水墨的軌跡輕盈撒開在畫布上,油畫中的色彩線條仿如身臨光影的世界。
曾滌塵透過生活的表象,以畫筆直指人心,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畫的張力以及質感,既有真實生活的印記,又賦予人們極大的想象空間,如同朱訓德先生評論的:“曾滌塵,一位充滿著激情、靈性,以炙熱的生命作畫筆的畫家。”年邁的他依然保有對作畫的創作激情和赤子之心,不愿放棄手中畫筆,融會貫通國畫的線條和西方意象表現手法,獨樹一幟于藝術殿堂的眾多流派。“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曾滌塵一直作為一個“長征”的苦行僧,執著癡迷地在自己的抽象、明亮的色彩光陸世界里縱情作畫,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示對生活的熱愛。
文章來源: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家庭導報》